top of page
GRID.jpg
週五(7/11)午後的音樂廳裡,台北愛樂管弦樂團的悠揚樂聲與陳又凌筆下的繪本動畫投影交織,創造出一個超越單一感官體驗的藝術空間。超人氣YouTuber「我是江老師」江宇婷擔任客席鋼琴家,在這場MUZIKids兒童古典音樂節的強檔製作中化身為音樂精靈,不僅為現場帶來精湛的琴藝演出,更以她一貫親切活潑的風格,成為古典音樂與大眾接觸的最佳引薦員。

【音樂成長方程式】音樂與視覺的療癒饗宴:《繪本音樂會-貓貓祕境與神奇的山》觀賞心得

週五(7/11)午後的音樂廳裡,台北愛樂管弦樂團的悠揚樂聲與陳又凌筆下的繪本動畫投影交織,創造出一個超越單一感官體驗的藝術空間。超人氣YouTuber「我是江老師」江宇婷擔任客席鋼琴家,在這場MUZIKids兒童古典音樂節的強檔製作中化身為音樂精靈,不僅為現場帶來精湛的琴藝演出,更以她一貫親切活潑的風格,成為古典音樂與大眾接觸的最佳引薦員。

暑假,各地都是音樂比賽。我也有很多學生參賽。我很開心看到她們在舞台上不但非常穩定,還很融入音樂的享受其中。藉著這些比賽而進步、與音樂更多的連結,而且也都拿到非常好的成績,這些比賽,真的成為學琴的助力了!

參賽者不少,很多人演奏很難、炫技的曲子。但比賽不是比誰跑得快。而是要讓聽者能「聽見音樂」。當選曲遠超過自己程度,縱使好像彈著厲害曲目,也不會有好成績。因為音樂讓人聽起來不知所云:「你只能�呈現你內在所了解的東西!」為了比賽的跳級選曲,如果沒有真正的能力撐起,也只會漏洞百出不會好聽。

【心靈的禮物】如何讓比賽成為學琴的助力

暑假,各地都是音樂比賽。我也有很多學生參賽。我很開心看到她們在舞台上不但非常穩定,還很融入音樂的享受其中。藉著這些比賽而進步、與音樂更多的連結,而且也都拿到非常好的成績,這些比賽,真的成為學琴的助力了!

參賽者不少,很多人演奏很難、炫技的曲子。但比賽不是比誰跑得快。而是要讓聽者能「聽見音樂」。當選曲遠超過自己程度,縱使好像彈著厲害曲目,也不會有好成績。因為音樂讓人聽起來不知所云:「你只能呈現你內在所了解的東西!」為了比賽的跳級選曲,如果沒有真正的能力撐起,也只會漏洞百出不會好聽。

正念是什麼

「正念」是將注意力集中於眼前事物,不帶任何評價並接納自我的狀態。正如成語所說的:「心無旁鶩」,全神貫注地做某事,幾乎聽不見外界聲音,完全沉浸於眼前的事物。可能是沉浸在音樂,也可能是專注於拼拼圖。只要是專注當下的狀態,即是正念。

正念是什麼

「正念」是將注意力集中於眼前事物,不帶任何評價並接納自我的狀態。正如成語所說的:「心無旁鶩」,全神貫注地做某事,幾乎聽不見外界聲音,完全沉浸於眼前的事物。可能是沉浸在音樂,也可能是專注於拼拼圖。只要是專注當下的狀態,即是正念。

當音樂廳的燈光暗下來的那一刻
想像一下這個場景:您和孩子已經在座位上坐好,周圍的觀眾漸漸安靜下來,音樂廳的燈光慢慢暗下。孩子可能會緊張地抓住您的手,也可能興奮地東張西望。無論孩子是什麼反應,這一刻對他們來說都是全新的體驗。

作為神經音樂治療師,我想告訴每一位家長:您此刻的角色不是觀眾,而是孩子體驗音樂的引路人。您的每一個眼神、每一個微笑、每一個輕輕的觸碰,都在幫助孩子建立與音樂的連結。

當音樂廳的燈光暗下來的那一刻
想像一下這個場景:您和孩子已經在座位上坐好,周圍的觀眾漸漸安靜下來,音樂廳的燈光慢慢暗下。孩子可能會緊張地抓住您的手,也可能興奮地東張西望。無論孩子是什麼反應,這一刻對他們來說都是全新的體驗。

作為神經音樂治療師,我想告訴每一位家長:您此刻的角色不是觀眾,而是孩子體驗音樂的引路人。您的每一個眼神、每一個微笑、每一個輕輕的觸碰,都在幫助孩子建立與音樂的連結。

永續發展目標(SDGs)是什麼?
「永續」(Sustainability)是指當代社會應確保資源的可持續性以維持人類存續。為了促進永續落實,聯合國在2015年推出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,期待推動世界各國朝共好目標前進,合作解決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。 SDGs共有17項目標。除了環境保育和氣候變遷等,還涵蓋減少不平等、終結貧窮、優質教育等社會問題。

為什麼兒少需要永續發展教育(ESD)
兒福聯盟相信與孩子「共創」更好的世界...

永續發展目標(SDGs)是什麼?
「永續」(Sustainability)是指當代社會應確保資源的可持續性以維持人類存續。為了促進永續落實,聯合國在2015年推出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,期待推動世界各國朝共好目標前進,合作解決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。 SDGs共有17項目標。除了環境保育和氣候變遷等,還涵蓋減少不平等、終結貧窮、優質教育等社會問題。

為什麼兒少需要永續發展教育(ESD)
兒福聯盟相信與孩子「共創」更好的世界...

當最後一場演出落幕,場館中迴盪的不只是樂音的餘韻,還有大朋友與小朋友們的笑聲及分享聲。三天的MUZIKids兒童古典音樂節,就如七月雨後的夕陽般一同繽紛落幕,也留下了讓我們繼續前行的動力。

今年,我們嘗試將節目的樣貌和活動的規劃拉得更寬、更豐富...

當最後一場演出落幕,場館中迴盪的不只是樂音的餘韻,還有大朋友與小朋友們的笑聲及分享聲。三天的MUZIKids兒童古典音樂節,就如七月雨後的夕陽般一同繽紛落幕,也留下了讓我們繼續前行的動力。

今年,我們嘗試將節目的樣貌和活動的規劃拉得更寬、更豐富...

身為神經�音樂治療師,我在臨床工作中最常聽到家長的困擾就是:「孩子發脾氣時不知道怎麼安撫」、「他總是說不出自己的感受」、「要如何教孩子認識情緒?」更有趣的是,許多家長也會坦承:「其實連我自己都不太會處理情緒……」

這些都是您我在育兒路上必然會遇到的真實挑戰。情緒教育不只是孩子的功課,也是我們大人需要重新學習的生命課題。幸運的是,有一個方法能夠同時幫助親子雙方——古典音樂,一個既溫暖又科學的解方。

身為神經音樂治療師,我在臨床工作中最常聽到家長的困擾就是:「孩子發脾氣時不知道怎麼安撫」、「他總是說不出自己的感受」、「要如何教孩子認識情緒?」更有趣的是,許多家長也會坦承:「其實連我自己都不太會處理情緒……」

這些都是您我在育兒路上必然會遇到的真實挑戰。情緒教育不只是孩子的功課,也是我們大人需要重新學習的生命課題。幸運的是,有一個方法能夠同時幫助親子雙方——古典音樂,一個既溫暖又科學的解方。

臺灣第一個、也是目前唯一專為孩子設計的音樂慶典「 MUZIKids兒童古典音樂節」,去年8月首度在位於士林的臺灣戲曲中心亮相,兩天內以16場售票音樂會、兒童友善市集、免費快閃演出等活動,吸引近萬名愛樂親子參與,創下臺灣兒童音樂活動的亮眼紀錄。

今年該節仍於臺灣戲曲中心登場,並自7月11至13日,連續三天擴大舉辦。室內售票精彩演出,由指揮家張尹芳、台北愛樂管弦樂團、米特薩克斯風重奏團、微光古樂集、台北打擊樂團、藝心弦樂四重奏等臺灣知名音樂家及團體擔綱,推出7檔共17場節目,時間安排較去年更為充裕,方便不同需求的觀眾們轉場欣賞,全數票券自三月底啟售,至六月中旬已完售6場,自7月11日演出開始之後,更憑口碑吸引約三百位觀眾陸續購票入場,最終創下總上座率高達八成的佳績。

繞樑三日 2025 MUZIKids兒童古典音樂節熱情落幕

臺灣第一個、也是目前唯一專為孩子設計的音樂慶典「 MUZIKids兒童古典音樂節」,去年8月首度在位於士林的臺灣戲曲中心亮相,兩天內以16場售票音樂會、兒童友善市集、免費快閃演出等活動,吸引近萬名愛樂親子參與,創下臺灣兒童音樂活動的亮眼紀錄。

今年該節仍於臺灣戲曲中心登場,並自7月11至13日,連續三天擴大舉辦。室內售票精彩演出,由指揮家張尹芳、台北愛樂管弦樂團、米特薩克斯風重奏團、微光古樂集、台北打擊樂團、藝心弦樂四重奏等臺灣知名音樂家及團體擔綱,推出7檔共17場節目,時間安排較去年更為充裕,方便不同需求的觀眾們轉場欣賞,全數票券自三月底啟售,至六月中旬已完售6場,自7月11日演出開始之後,更憑口碑吸引約三百位觀眾陸續購票入場,最終創下總上座率高達八成的佳績。

亞洲家長熱衷讓孩子考檢定,其實在美國也不遑多讓。時常遇到些年幼的孩子,學了不到一年的琴,但家長就已經開始詢問關於檢定考試的資訊了。

�美國家長對孩子的學習要求主要分為兩種類型——一種是完全以興趣培養為主,另一種則是以追求各種比賽、檢定為目標,希望音樂能對孩子未來的升學有加分效果。

興趣培養為主的家長不會要求孩子參加檢定,他們希望孩子單純享受學習音樂的過程,認真一點的家長可能會以演出機會增加孩子的學習動機;而檢定派的家長則會很早就開始打聽檢定的相關事宜,以追求級數為目標。

亞洲家長熱衷讓孩子考檢定,其實在美國也不遑多讓。時常遇到些年幼的孩子,學了不到一年的琴,但家長就已經開始詢問關於檢定考試的資訊了。

美國家長對孩子的學習要求主要分為兩種類型——一種是完全以興趣培養為主,另一種則是以追求各種比賽、檢定為目標,希望音樂能對孩子未來的升學有加分效果。

興趣培養為主的家長不會要求孩子參加檢定,他們希望孩子單純享受學習音樂的過程,認真一點的家長可能會以演出機會增加孩子的學習動機;而檢定派的家長則會很早就開始打聽檢定的相關事宜,以追求級數為目標。

在去年兒童音樂節的活動結束後,很多人都關心這個活動會有下一次嗎?如今答案揭曉,是的,我們又來了!

「2025 MUZIKids兒童古典音樂節」將於7月11日至7月13日在台灣戲曲中心登場,如同去年,會安排超過二十場以上的演出密集發生在這三天內。所有的表演活動都是針對學齡兒童(0至12歲)設計規劃,同時也兼顧演出品質,不但適合小朋友們欣賞,家長們也可用聽一場正式音樂會的心態參與,不會覺得只是單純陪伴孩子。

在去年舉辦第一屆兒童古典音樂節活動時,我們希望營造出充滿節慶的氛圍,好讓參與者都能在一個輕鬆及歡樂的環境中,聆賞一場又一場的表演節目。今年我們仍然會延續這樣的精神,同時還會加大活動的規模,並設計更多有趣的互動節目,希望能夠吸引更多的大小朋友們,和我們一起在美妙的音樂中,同歡同樂。

當然,在這樣的理念下,我們最堅持的,是能提供給所有參與者最棒的演出的內容及品質。除了有不少去年受到大家喜愛的表演團隊依舊會在今年回歸之外,這次也特別找來即將在今年邁入成立四十年的台北愛樂管弦樂團,擔任這次音樂節的大型演出活動,他們會在音樂節顧問、指揮家張尹芳老師的帶領下,呈現三套共六場次的節目,絕對精彩,值得期待!

【愛樂老爸的碎碎唸】2025 MUZIKids兒童古典音樂節—用音樂啟動想像力

在去年兒童音樂節的活動結束後,很多人都關心這個活動會有下一次嗎?如今答案揭曉,是的,我們又來了!

「2025 MUZIKids兒童古典音樂節」將於7月11日至7月13日在台灣戲曲中心登場,如同去年,會安排超過二十場以上的演出密集發生在這三天內。所有的表演活動都是針對學齡兒童(0至12歲)設計規劃,同時也兼顧演出品質,不但適合小朋友們欣賞,家長們也可用聽一場正式音樂會的心態參與,不會覺得只是單純陪伴孩子。

在去年舉辦第一屆兒童古典音樂節活動時,我們希望營造出充滿節慶的氛圍,好讓參與者都能在一個輕鬆及歡樂的環境中,聆賞一場又一場的表演節目。今年我們仍然會延續這樣的精神,同時還會加大活動的規模,並設計更多有趣的互動節目,希望能夠吸引更多的大小朋友們,和我們一起在美妙的音樂中,同歡同樂。

當然,在這樣的理念下,我們最堅持的,是能提供給所有參與者最棒的演出的內容及品質。除了有不少去年受到大家喜愛的表演團隊依舊會在今年回歸之外,這次也特別找來即將在今年邁入成立四十年的台北愛樂管弦樂團,擔任這次音樂節的大型演出活動,他們會在音樂節顧問、指揮家張尹芳老師的帶領下,呈現三套共六場次的節目,絕對精彩,值得期待!

在寧靜的夜晚,爸爸低沉溫厚的歌聲,猶如大提琴般撫慰著孩子的心靈。這份獨特的父愛音符,不僅是情感的連結,更是孩子腦部發展的重要養分。近年來,越來越多研究證實父職參與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,而音樂正是父親與孩子互動的最佳媒介之一。

爸爸的聲音,是最天然的安定劑
父親的嗓音通常較為低沉,頻率接近大提琴的音域,這樣的音色特質,能為孩子帶來獨特的安全感。研究顯示,父親的歌聲和說話聲不僅能降低嬰幼兒的壓力水平,更能促進其情緒調節能力的發展;當爸爸以溫柔的語氣哼唱搖籃曲時,寶寶的心跳會趨於穩定,這種生理反應正是安全依附關係形成的基礎。

在寧靜的夜晚,爸爸低沉溫厚的歌聲,猶如大提琴般撫慰著孩子的心靈。這份獨特的父愛音符,不僅是情感的連結,更是孩子腦部發展的重要養分。近年來,越來越多研究證實父職參與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,而音樂正是父親與孩子互動的最佳媒介之一。

爸爸的聲音,是最天然的安定劑
父親的嗓音通常較為低沉,頻率接近大提琴的音域,這樣的音色特質,能為孩子帶來獨特的安全感。研究顯示,父親的歌聲和說話聲不僅能降低嬰幼兒的壓力水平,更能促進其情緒調節能力的發展;當爸爸以溫柔的語氣哼唱搖籃曲時,寶寶的心跳會趨於穩定,這種生理反應正是安全依附關係形成的基礎。

家有琴童的家長,看到這標題,一定覺得「這怎麼可能!」「陪練都快氣炸了!」「已經不想管他練琴、心力交瘁⋯⋯」

正因如此,這部作品才一定要出版!

身為一個在世界各地��旅行的音樂家、一個熱愛舞臺的表演者,我深知音樂的美好,那種連結心靈的真摯情感,看不見摸不著的音樂,充滿感染力,帶來內在最深的感動與淨化作用!

後來,成為一位音樂教育者、一個琴童的媽咪,我看到坊間學琴,充斥著許多不健康的思想,讓音樂學習陷入競爭的無限迴圈中,成為功利主義的其中一個裝飾品。

家長無所適從,只能跟進,抹殺了音樂帶來最單純的喜悅與內心的連結。

大家都說學音樂很好,但是好在哪兒?怎麼學才好?家長的角色是什麼?該如何陪伴學琴的孩子,讓學琴是全家更融合的原因,而不是衝突的開端?

「成為孩子的粉絲」,其實真的很不容易。這部作品《成為孩子的頭號粉絲》不是要家長一味地為他鼓掌、無來由的稱讚他,因為那不會帶來真正的成就感。而是,為孩子預備他需要的,不過度逼迫,卻也一定要嚴格要求。

【心靈的禮物】成為孩子的頭號粉絲

家有琴童的家長,看到這標題,一定覺得「這怎麼可能!」「陪練都快氣炸了!」「已經不想管他練琴、心力交瘁⋯⋯」

正因如此,這部作品才一定要出版!

身為一個在世界各地旅行的音樂家、一個熱愛舞臺的表演者,我深知音樂的美好,那種連結心靈的真摯情感,看不見摸不著的音樂,充滿感染力,帶來內在最深的感動與淨化作用!

後來,成為一位音樂教育者、一個琴童的媽咪,我看到坊間學琴,充斥著許多不健康的思想,讓音樂學習陷入競爭的無限迴圈中,成為功利主義的其中一個裝飾品。

家長無所適從,只能跟進,抹殺了音樂帶來最單純的喜悅與內心的連結。

大家都說學音樂很好,但是好在哪兒?怎麼學才好?家長的角色是什麼?該如何陪伴學琴的孩子,讓學琴是全家更融合的原因,而不是衝突的開端?

「成為孩子的粉絲」,其實真的很不容易。這部作品《成為孩子的頭號粉絲》不是要家長一味地為他鼓掌、無來由的稱讚他,因為那不會帶來真正的成就感。而是,為孩子預備他需要的,不過度逼迫,卻也一定要嚴格要求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