練琴是學琴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,不論找的老師有多好,不練習就是很難有進步。常常有家長問我,孩子一天應該練多久的琴?或是,「孩子都不會主動練琴,怎麼辦?」
先說,我很反對逼孩子練琴,如果孩子一開始就對鋼琴一點興趣也沒有,連上課都要連哄帶騙的話,真的先不用逼他,還是等他自己願意開始再說。這裡討論的是,在孩子願意上課,但不喜歡練琴的情形下,到底有沒有可能讓他們會主動想要練琴?以我的經驗來說,其實是可以的,關鍵在於家長本身。
我一直強調,學音樂要幫助孩子,從心與音樂連結。培養對音樂真正的喜愛,才能長久。但健康的學習,不過度逼迫,卻一定要嚴格要求。這之間的差別是什麼呢?
關鍵是,老師給的、家長的期盼,是否有從「孩子本身的能力、特色、性向」來考量?
過度逼迫是「要孩子達到不屬於他能力的目標」,或是「完全違背他意願,只要求他達成目標」;嚴格要求則是幫助孩子「發揮所有屬於他的潛能」。
如果去看知名演奏家們的訪談,當被問到是如何增進自身演奏技巧時,十個裡面大概有八、九個都會提到打磨基本功的重要性,而這其中,音階的練習又會是大家強調的重中之重。
比起練習曲,音階練習又更顯得枯燥許多。對於成人演奏者來說,能每日固定練習音階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對於孩童來說,當然就更為不易。也因此,在學習器樂的過程中,音階練習要不常常會被忽略、要不就是敷衍了事,反而更浪費了寶貴的時間。
對於音樂學子,我建議在出國留學之前,可於暑假先參加國外的音樂節(具體來說是音樂營)。早一點的,從國中畢業那年就可以開始,晚一點則不限;在國外唸書的學子,暑假前往他地參加音樂節經歷不同的刺激與進修,都是很常見的。
世界各地的音樂營非常多,如何選擇,還是要看自己的程度與取向,需要跟自己的老師討論。以鋼琴來說,分幾種類型,競爭程度不一:有些非常intense,可能十天就讓你換一個人,有些則比較像遊學,因個人程度與狀況適合不同屬性。
在寧靜的夜晚,爸爸低沉溫厚的歌聲,猶如大提琴般撫慰著孩子的心靈。這份獨特的父愛音符,不僅是情感的連結,更是孩子腦部發展的重要養分。近年來,越來越多研究證實父職參與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,而音樂正是父親與孩子互動的最佳媒介之一。
孩子的語言發展速度有快有慢,這讓許多父母疑惑:「寶貝過了2 歲,只會說簡單單字,正常嗎?」
或是驚喜地發現:「我的孩子似乎很有語言天分,將來可能是個可造之才!」
像2歲的千千,還在學習說「爸爸」、「飯飯」等常用詞;5歲的達利則展現超齡的語言能力,已經能流利組成完整句子。這些差異雖然明顯,但都屬於語言發展的正常範圍。重要的是,了解孩子語言發展的里程碑,讓爸媽在陪伴中更有方向。
學琴時遇到壓力和挫折在所難免,很多時候,即使頭腦清楚應該做的是什麼,手指卻不聽使喚地按下了錯音,讓人好生懊惱。練琴的過程就像修練,需要高度的專注力和耐心,總是有很多困難要克服;因此面對挫折的能力 ,常常是影響學生能否長久學下去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幸福是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渴望,尤其是作為父母,我們希望孩子能在幸福的環境中成長。受到亞洲傳統文化、社會期待的影響,大多數的人認為幸福是來自外在的物質或狀態,例如功成名就、有車有房等;但其實,幸福是可以透過平時中的練習與培養實現的。本文將從腦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的角度,探討如何培養並提升自己的幸福感,並幫助孩子也有能力感受到幸福。
郵輪巡演回國後,我送了伊莉莎白女王號郵輪模型給我可愛的學生Jeffery,他開心得合不攏嘴!
Jeffery跟我學琴約有三年時間,雖然進度沒有很快,常常雙手需要多一點時間合起來、拍子會算錯、轉指也不太靈活,但是我非常喜歡幫他上課。他是一個充滿獨特想像力的孩子,課堂中總創造出很多故事:一會兒鋼琴椅子變成了火車;一會兒琴弦跳出蜘蛛,蜘蛛會唱歌、還會變換各種顏色;一會兒又是攝影腳架變成了挖土機……然後他就咯咯 笑得我也開心起來。
以前有一個老師,每次我想做什麼,她總勸退我。但我的教育觀,比較傾向「鼓勵學生追求他所想要」,這是我從美國回來後的其中一項改變。在美國,老師們讓我感覺的是做自己、有自己的性格有多重要,是必須。
音樂裡是,音樂外也是。
最近發生了一件小學生跟老師在校內發生衝突,進而導致老師報警、警察來學校帶走小朋友的事件,引起非常大的討論。因為不了解整件事的前因後果,我們很難去作完整的評判,但姑且先不討論法律層面上的爭議,背後所體現出對孩子們的管教「態度」,或許更值得大家為之深思。
你家孩子是喜歡吸引他人目光、呼朋引伴的社牛?還是見人就躲、偏好獨處的社恐寶貝呢?
比起社恐寶寶的不願與人交際、不擅表達意見與感受、不想引人注目等特徵,社牛寶寶在人際相處顯得開朗大方,和陌生人也能自來熟,勇於表現自我,毫不在意別人的眼光。